【新闻发布会实录】关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一、主题:介绍淮北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情况
二、时间:2024年4月18日
三、地点:淮北市交通运输局五楼大会议室
四、单位:淮北市交通运输局
五、主持人:杨国栋 市公路中心负责人
六、参加人员:淮北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蒋卫
公路科科长 谢元淮
办公室主任 杨小健
市公路服务中心负责人 杨国栋
四好农村路办公室负责人 王强
七、参加媒体:淮北日报、中安在线、淮北市传媒中心。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淮北市交通运输局新闻发布会。近年来,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全面发展,持续推动农村公路网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公路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市“四好农村路”发展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蒋卫为大家作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有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蒋卫介绍有关情况。
蒋卫: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交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亲自部署推进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聚焦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四好农村路”创建为抓手,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着力促建设、重养护、提服务、保安全、强治理、抓示范,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864. 155公里。(其中:县道693.256公里,乡道1234.413公里,村道2936.48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1.2%。较“十二五”末新增里程1366.715公里,增长率39%。全市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达率达100%,全市301个行政村、2526个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均达100%,优、良、中等路总比例达到99%。全市所有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已达到100%,基本形成了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公路、城市道路等相衔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公路网。
二、主要成效和做法
(一)坚持“四力齐发”,构建“建、管、护、运”一体化新格局
一是“公路+民生”, “建设好”农村路。 “十四五”期间,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总体部署,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县乡道升级改造项目和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自然村通硬化路联网路项目)。2021年以来共实施提质改造项目420.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47亿元。完成县乡村道隐患里程164公里,消除安全隐患点1452处,完成危桥改造28座,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为确保“十四五”期间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明确了市财政补助标准,市交通、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方案,制定了年度考核细则,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市、县两级政府年度交通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乡村振兴的考核指标,并纳入政府日常督查和交通重点工程调度。
二是“公路+管养”,“养护好”农村路。按照市政府出台的《淮北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明确了市、县区财政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补助资金标准,县(区)级政府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日常养护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按照5:5,市、县财政按照2:8的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分摊,市级补助资金由原来每年327万元提高到目前每年622万元,提高90%,并足额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用于县、乡、村道的日常养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
三是“公路+路长”, “管理好”农村路。市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路长制”推行工程配套性实施方案(淮政办秘〔2018〕123号),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体系,构建率达到100%。按“县统筹、乡管理、村监督”的模式,招募乡村道专管员。积极探索农村公路超限超载执法新模式,全面推行智慧协同执法,有效保护农村公路和桥梁设施安全。濉溪县积极探索路长制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四好农村路”路长制管理信息化平台APP已在各乡镇推广应用,构建养护巡查作业“发现、处置、监督”流程化、规范化处置模式,形成闭环管理。相山区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包给凤凰实业公司,区、镇管理部门按照养护标准进行考核,将养护实绩与养护资金挂钩,提高了养护效果。
四是“公路+公交”,“运营好”农村路。农村公路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为了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近年来,我市在原有村村通客车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区(市)县之间公交线路互联互通工作,提升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服务水平,陆续开通7条公交线路,城乡公交线路增至13条,开通免费旅游公交线路4条。全市18个乡镇301个建制村(社区)通客车率100%。濉溪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城镇公交一次性全部开通,实现了“进城一块钱,全县一个价”,实现县、镇、村公交化客运全覆盖,通车率100%,新能源公交覆盖率100%,年运送乘客2000余万人次,单日最高达17万人次,平均每年为全县群众出行节约资金近2亿元,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二)坚持创新引领,开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投入机制,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融资难题。资金的到位是建设好农村公路的关键,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实行省市补助、县区兜底的融资模式。 “十四五”期间,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淮北市级财政对农村公路提质改造项目按照县乡道项目40万/公里、双车道项目30万/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15万/公里的标准,列入市政府投资计划,给予资金保障。 2018年以来濉溪县政府通过银行融资、整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20多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杜集区在2021年把全区抗疫专项债3000万元,全额用于农村公路的建设。
二是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示范县、示范路及示范乡镇的创建,带动我市农村公路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濉溪县在获得省级示范县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濉溪县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名单,全市已创建省级、市级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260 余公里,7个乡镇获评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三是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十四五”以来,实施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检测分析我市农村公路路况指数PQI(技术状况)、PCI(损坏状况)、RQI(行驶质量)等指标,确保农村公路规划合理、建设精准、管理高效、养护及时。濉溪县“四好农村路”路长制管理信息化平台APP已在各乡镇推广应用,构建养护巡查作业“发现、处置、监督”流程化、规范化处置模式。相山区、杜集区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包给第三方的养护公司,区、镇管理部门按照养护标准进行考核,将养护实绩与养护资金挂钩,提高了养护效果。濉溪县部分乡镇把农村公路路肩绿化流转给专业的绿化公司,既提高了农村公路的绿化水平又衍生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效益。
(三)坚持融合发展,探索“农村公路+”新模式
充分发挥“交通+”效应,将四好农村路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农村公路+产业”。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完善县(区)、乡、村三级农村综合运输物流站点建设,实现了“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段园镇农村综合交通服务站日接送快递600件,和村物流服务点累计运输苹果300余吨等,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农村公路+公交”。濉溪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功引进恒瑞公交,构建县、镇、村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全程实行一元票价,全力打通农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乡村旅游”。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条条整洁美观的农村公路把我市一些分散孤立的景点串联了起来,带动了近年来乡村旅游的火热升温。烈山区四季榴园、和村、皖北川藏线,杜集区朔西湖、百莲百荷、双楼花海、段园葡萄小镇、南山,濉溪柳孜文化园、临涣文昌宫、临涣茶馆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四好农村路”沿线移步换景,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三、今年工作计划
2024年,省厅下达淮北市农村公路提质改造项目139.26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村道安防工程35.869公里,养护提升工程240公里。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要求,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在农村公路+上做足文章,不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一)在“建”上求突破,打造特色致富路
打造新亮点,推动“农村公路+”融合发展。统筹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结合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因地制宜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农村公路网络。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加快通往主要产业经济节点公路建设,鼓励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鼓励农村公路在适宜位置增设服务设施,拓展路域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打造东西两条旅游环线,将北起梧桐,南至黄营皖北最大的川藏线与朔西湖、绿金湖、南湖等六湖相连通,同时与工业遗存相结合,打造东部“自然风光+工业游”;将小李家、文昌宫、柳孜运河、凤栖湖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西部“红色文化+乡村游”,以路为媒,助力乡村振兴。
(二)在“管”上做文章,打造平安放心路
健全新机制,完善政府考核制度。加强各级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建议把四好农村路工作列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切实调动各级各部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农村公路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建议乡镇做好机构和人员的落实,充分发挥市县(区)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落在实处。重点解决管好问题,坚持以路长制为载体,完善县区、乡镇、村三级路长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路长制工作机制,加强对各县区日常业务指导工作,督促各县区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一路一长、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确保道路专管员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三)在“运”上显成效,打造美好生活路
完善新体系,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客货统筹、运邮协同、物流配送,将管理、养护、客运、货运、物流、邮政、供销网点、快递、电商等多种服务功能整合融为一体,提升站点覆盖率,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为站点提供持续造血功能。扩大农村客运覆盖范围,建立农村客运可持续稳定发展长效机制,坚持“资源共享、多站合一”,鼓励农村客货统筹、运邮协同、物流配送发展,将管理、养护、客运、货运、物流、邮政、供销网点、快递、电商等多种服务功能整合融为一体,提升站点覆盖率。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在“养”上下功夫,打造美丽乡村路
营造新氛围,强化路域环境治理。加大各级政府对《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增加路管员数量和收入,提高路管员素质,协助开展路政管理巡查、超限运输治理,有效保护路产路权,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力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确保路面、路肩整洁,路肩无堆积物和种植物,边沟排水通畅,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路域环境治理与村容村貌改善同步实施,持续推进“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打造“畅、安、舒、美”出行环境。到2025年,实现所有乡镇都有产业路或旅游路,新增的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到100%。
主持人:谢谢蒋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分别进行提问。
问:请详细介绍一下,接下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答: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四个方面工作重点发力:
一、建好一张网。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部署,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五大工程,加强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和其他运输方式衔接,着力提升农村公路路网技术等级,促进城乡互联互通。
二、健全两个机制。一个是健全农村公路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保障机制。真正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完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
三、推进交通融合发展。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融入农村地区的产业物流、生态环境中,实施“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邮政快递”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关联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进公路交通、关联产业、市县经济互促并进。
四、强化四项安全工程。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动农村公路安全设施从“有没有”到“全不全”再到“好不好”转变,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应急保障和抗灾防灾能力。
问:农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日常养护能否得到保障?
答:市交通主管部门加大巡查,坚持对工程质量零容忍。开展在建项目管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县区及时进行整改,同时紧抓建设质量安全各环节,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群众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检,及时通报建设进度和质量安全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位。
按照市政府出台的《淮北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淮政办秘〔2020〕63号)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明确了市、县区财政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补助资金标准,县(区)级政府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日常养护资金市、区财政各按照5:5,市、县财政按照2:8的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分摊。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体系,构建率达到100%。按“县统筹、乡管理、村监督”的模式,共招募乡村道专管员36名,已全部培训上岗,覆盖率100%, “四好农村路”路长制管理信息化平台APP已在各乡镇推广应用,构建养护巡查作业“发现、处置、监督”流程化、规范化处置模式,形成闭环管理。县区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养护标准进行考核,将养护实绩与养护资金挂钩,提高了养护效果。
主持人: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感谢蒋局长的发言,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