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交通基层执法站所法治便民服务点 以服务温度彰显法治力量
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群众法治需求,聚焦交通运输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淮北市以“执法有温度、服务不缺位”为导向,推进交通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法治化、便民化建设,通过全覆盖的法治便民服务点,畅通与道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及群众的沟通渠道,提升其对执法内容、流程及法规的知晓度与认同感,让交通运输法律服务更具“温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目前,该做法已在全市交通系统铺开,所有基层执法站所均已建成法治便民服务点,实现服务网络全域覆盖。
一、筑牢便民根基,打造“便捷+智能”服务阵地
以硬件升级为基础,通过科学布局、功能完善和智能赋能,让服务点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法治驿站”。选址突出便捷性。服务点选址于车流量大、人员密集的路段(如相山区钟楼S411路段第一执法大队),自2023年4月首批启用以来,依托地理优势,便利货车司机、客运乘客及沿线群众就近获取服务,实现“出门见服务、遇事能求助”。功能覆盖全面化。服务点统一配备普法宣传电视、报刊栏、咨询台、饮水机、应急药箱、针线箱及临时停车位等设施,为群众提供普法咨询、热水供应、休息区域、应急救助、临时停车等多样化基础服务,覆盖群众高频需求。智能升级提效普法。创新将闲置执法记录仪采集站改造为普法执法终端一体机,自主研发“交通运输违法案件信息查询终端”,依托数据库自动推送行业法规及法治常识;通过视频设备循环播放安全生产、道路运输等重点领域法规宣传视频(累计超1200次),让智能化设备成为常态化普法的核心载体,提升信息获取便捷度与普法效率。
二、聚焦群众需求,提供“精准+专业”法律服务
紧扣“法治为民”宗旨,以专业团队、分类宣传和精细机制为支撑,将法律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专业化队伍驻点服务。实施“交流轮岗”机制,从全市执法队伍中精选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驻点服务,为货运司机等群体提供专业的交通运输政策咨询、法规解答,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增强群众获得感。分类普法精准对接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宣传,发放公路路政、安全生产、道路运输等领域普法材料(累计8500余份),让普法内容与基层群众需求“同频共振”,避免“大水漫灌”。精细化机制化解矛盾。借鉴“枫桥经验”,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贯穿执法全过程,推动普法从“静态宣传”转为“动态执法融入”、从“空泛内容”转为“具体案例讲解”,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有效预防和化解行业纠纷。
三、延伸服务触角,传递“多元+人性”执法温度
主动拓展服务边界,通过创新机制、畅通反馈和深化互动,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邀约式检查提升企业获得感。推行“邀约式检查”机制,公开可接受企业邀约的检查事项、依据及内容,企业可按需申请精准检查。机制运行以来,多家企业主动申请并完成检查,变“被动迎检”为“主动对接”,受到广泛认可。全时段反馈听民意解民忧。各服务点均设置醒目建议箱、放置意见簿,24小时开放接收群众意见,累计收集并处理有效建议260条,通过“听民意”倒逼“改作风”,持续优化服务。常态化互动增进政企互信。定期举办“执法场所开放日”“大队长接待日”(全市累计58次),邀请148家次企业、335人次从业人员参观服务站、观摩执法流程、体验便民设施,发放问卷1600余份,收到企业赠送锦旗4面,有效拉近执法部门与企业距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全市交通基层执法站所法治便民服务点的全覆盖实践,为提升交通运输领域法律服务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阵地前置”是基础。将服务点建在群众身边,通过标准化、功能化的实体阵地,让法治服务从“文件里”走到“群众中”,才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聚焦“精准服务”是核心。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专业化队伍、分类化宣传、精细化机制,让法律服务“按需供给”,才能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温度执法”是关键。以邀约式检查、意见反馈、开放互动等人性化举措,将“执法为民”理念融入全过程,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才能增进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推动“全域覆盖”是保障。通过在全市所有基层站所铺开服务点,实现服务网络无死角,让“有温度的法治服务”成为行业常态,才能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