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上海那些传奇老洋房,竟有这么多红色“密”事……
最近,热播剧《安家》让老洋房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线,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上海老洋房,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上海特色建筑。它们作为这座城市的缩影,阅尽十里洋场繁华,历经革命岁月磨砺,不仅承载着上海沧海桑田的点滴记忆,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
今天,“保密观”就和大家聊聊那些曾经发生在上海老洋房里的红色“密”事。
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1年7月,看似平静的上海滩迎来了一群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没过几天,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李公馆门前出现了这样一番场景:一位女子“悠闲”地踱着步,看上去就像一个无所事事的少妇,实际上却警觉地观察着公馆周围的一切。
此刻,那群意气奋发的年轻人,正在公馆里商议着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成立中国共产党。
革命前辈们之所以选择在李公馆召开中共一大,主要是出于保密考虑:法租界较少受到巡捕与密探的骚扰,李公馆的主人李书城这段时间在外地,由其弟李汉俊借来后用做会场最好不过。7月23日,中共一大顺利开幕。
会议最后一天,会场遭到租界巡捕的搜查,代表们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
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修建于1911年。
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位于窦乐安路233号(今多伦路201弄2号)的中华艺术大学宣告成立。
那时的上海,白色恐怖极端严重。之所以选址中华艺术大学,因为这是党办的学校(校长为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译者陈望道);而择日3月2日,主要考虑这一天是星期日,学生都不在学校。
为了保密,这次被载入史册的会议严格限制了召开时间。虽然历时5个小时,但还有几位预定发言人没有来得及讲话就宣布散会。并且,本次会议所作报告、演说都没有文字记录。
思南路73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上海黄浦区的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为纪念法国音乐家儒勒·马斯奈而命名,修筑于1914年,全长1.4公里。这里梧桐密布,环境优雅,是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
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当年6月,中共代表团在思南路73号设立上海第一个公开办事机构,受到了国民党的百般阻扰。董必武果断表示:“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之名由此而来。
即便如此,这幢房子依然受到了最严密的监视。不久,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和中统在公馆对面妇孺医院设立了秘密监视据点,日夜观察周公馆动态 ,每天上报《监视专报》。甚至公馆周边的皮鞋匠、三轮车夫、香烟小贩,也成了他们蹩脚演出的“舞台”。
对此,周恩来和董必武极重视安全保密工作。每当接见上海的地下党员,总要强调做好保密,并详细具体地指导他们躲避特务盯梢的方法。
1947年3月,蒋介石反动政府彻底关死和谈大门后,中共驻沪办事处人员被迫离开上海,周公馆的历史使命就此完成。1959年,周公馆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79年进行了修复,建立了纪念馆。
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
上海西区有一条马路,名叫愚园路,全长不过3公里,却留下很多名人的身影,钱学森、黄炎培、康有为、顾炳森等都曾在这儿生活。
在这条路上,坐落着一幢率先运用建筑整体加固推移技术的砖木结构洋房,这就是当时上海工人运动和地下党的杰出领导人刘长胜的故居,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1992年,此处被列为上海市革命纪念地。
1937年,正值全民呼吁共同抗战之时,中共中央委派刘长胜到上海参加恢复和重建上海地下党的工作。从此,刘长胜与上海地下党其他负责人一道,在极其严峻危险的环境中,动员工人、贫民参加抗日队伍,撰写进步书刊,以“荣泰烟号”“丰记米号”等为掩护,将情报密送到解放区,为上海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