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交通:依托信息化手段有效化解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矛盾问题
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非现场执法,破解货运、客运、“黑车”等行业治理难题,有效化解交通运输执法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淮北市非法营运的各类“黑车”数量明显减少;全市所有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在线率、营运车辆技术状况检测合格率、从事营运性运输驾驶人员具备从业资格占比均达98%以上;全市道路运输服务质量投诉明显减少;全市驾培、维修企业未经许可、备案,非法经营行为基本杜绝;全市巡游、网约出租行业基本规范文明;全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达100%。
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科技化治理。淮北市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全天候、多方位的“动态检测”卡点30余处,自主研发多套科技系统,率先在全国打造治超“一张网”,探索出以“8大科技系统、3大应用平台、4大运行机制、1套执法流程”为支撑的交通非现场执法新模式,制定发布4项交通非现场执法地方标准,为全国科技治超提供示范样板。
二是推动交通运输多领域科技执法。积极推动非现场执法由科技治超向客运、货运、驾培、黑车治理等执法多领域延伸。自主研发的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终端是否正常使用自动检测、非法网约车经营智能取证、违法车辆“黑名单”自动报警等3套系统,及对 “两客、两租、一危、一货”车辆及非法营运“黑车”违法行为进行智能取证,对驾培、汽车维修行业实施智能监管的8套新系统。将天上55颗卫星组网的“北斗三号”新技术与淮北市地面7500多个监控“天眼”结合,对全市营运车辆违法行为实施全过程、全天候监管,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法眼”。
二、建设协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一是补齐行业监管短板。在全省率先完成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积极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尝试确定“一支队三中心”职责权限范围,建立“市级主管单位把握方向、政策引领、规划许可在前,三个管理服务中心实施管理服务在中,执法支队处罚强制在后”的“131”型交通管理运行模式,并配套设计了“131”协同监管云平台,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违规行为发现、协同处置的能力。
二是推进行业系统治理。自主研发执法协同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精准执法”为目标,将涉及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工程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企业、车辆、人员的违法案件线索等“大事”“小事”全部“搬”到网上,按照职责权限和办理流程实施操作。在平台上,交通主管部门总体部署、协调、监督;三个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行业日常管理;执法支队严格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强制权。明确权责、依法行政,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公开透明规范执法,使政府职能得以依法全面履行。同时,平台还主动与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市公安局及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通数据通道,促进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联合执法,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三、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扎实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深入开展交通运输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源头治理,重点整治“黑车”“非法网约车”“恶意超限大货车”。统筹推进公路、水路护路联防工程和物流运输安全工作。1-4月份,淮北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共查处违法车辆1593台次,已处理1327台次,现场立案处理800台次,非现场立案处理667台次。其中北斗不在线721台次,超限车辆354台次,扬撒80台次,客运案件91台次,水运案件5艘次,其他76台次。全面推行交通违法案件自助处理,案件自助处理率超过97%。
二是建立健全长效常治工作机制。结合行业实际,逐步建立健全长效常治工作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构建“源头-路面”执法监管协作机制。实现了源头治本与路面治标的结合,重点治理与长效治理的结合。建立“现场-非现场”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线下的现场执法与线上的非现场执法有效协同,实现了对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精准查处。推进“交通-公安”执法科技协作机制。目前淮北市国省道干线上,交通和公安已布局共建检测点116处,路面通行每日监测数据已达700万余条。完善“本地-周边”执法区域协作机制。淮北市牵头与江苏徐州、山东枣庄、河南商丘、焦作、安徽宿州、亳州等10地市对接联动治超工作。目前各成员单位及时互通信息,协作机制运转顺畅。建立跨部门执法协同工作机制。实现与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和公路建设、道路运输、海事(港航)三个管理服务中心、行业各类运输企业以及市数据资源局、公安局、城市管理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旅游局等跨行业间数据协同、管理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