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了!“神秘”的阅卷工作如何完成?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从6月22日开始,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不少省份的志愿填报时间也进一步明确。
评卷现场严格监控
高考评卷是高考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2017年3月1日生效的《教育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高考(含分省命题)评分参考(指南)在启用前为绝密级国家秘密,自启用时降为秘密级国家秘密,保密期限连续计算,为5年。
高考评卷的重要,首先就体现在评卷教师的选择必须有相应的回避制度。例如,广东省在今年的高考评卷中,共选聘约3400名评卷教师,90%来自中学,10%来自大学。凡是参加评卷工作的教师均须没有直系亲属参加今年高考。
不仅评卷教师的选择有考虑,评卷教师在评卷过程中相互也有个“保密机制”。例如,山东省在评卷过程中,所有题目均为“双评”,考生答卷会随机分发给题组的两位评卷教师。评卷教师既不知道这道答题还发给哪位教师评阅,也不知道另外一位教师打了多少分。如果两位教师的评分超过设定的误差值,就会被系统自动判定为无效评阅,需要找第三位教师重新评阅或提交组长仲裁。
据2014年第一次参加评卷工作的化学老师李雪回忆,每天评卷前,会有非常严格的安检,评卷区有武警把守,像手机这样的通讯设备是“绝对不允许带入评卷现场的”。
事实上,在评卷点,为确保安全,不仅手机不能带入评卷室,U盘、相机、水杯等物品也是不允许的,香烟、打火机等更属于禁品。
试卷信息严禁泄露
开始评卷后,评卷老师需要注意什么呢?
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以下简称“《工作规定》”),评卷情况、考试成绩等相关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由相应的教育考试机构负责,严禁泄露未正式公布的考生信息、考试信息、评卷信息等。 参与评卷工作的考试工作人员不得向外界透露统分进度和有关情况。考试分数未经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主要负责人同意不准擅自查询,更不准改动考生考分。
评卷过程中,考试数据实行备份制度。成绩数据库由数据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共同负责。数据管理员每天定时对数据进行备份。对此,《工作规定》特别强调,要严格做好计算机机房、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全和维护工作,防止黑客恶意的攻击或者自然灾害的损害,保证数据的安全。
待评卷工作全部结束后,纸质试卷会被封存一段时间备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保存,随后集中销毁。
除了严加保密,谨防信息泄露,根据“中国之声”网站报道,今年高考评卷,一些省份创新工作方式,还添加了很多高科技元素,让评卷工作更加“万无一失”。例如广西对评卷教师进行“人脸识别”,所有评卷人员都要“刷脸”验证身份才能进入评卷区域。 还有些地区干脆用上了“信息屏蔽仪”,让阅卷信息“插翅难飞”。 以上,就是高考试卷评卷过程中的一些保密要素啦!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高考录取工作了。十年寒窗,只为今朝,“保密观”衷心祝福每位考生都金榜题名!